《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拒绝“隐居” 8名大学生再次走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来源:kaiyun开云官方在线入口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17-07-10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7月6日讯(浙江之声记者姚昕 通讯员朱诗怡)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大运河南段出海口,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老外滩的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20年。在这里,欧陆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比如1872年建造的江北岸天主教堂、1880年建造的英国领事馆旧址等,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之一。然而,很多“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如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处境尴尬的宝云寺遗址信息碑)

  近日,kaiyun开云官方在线入口浙江文学与文化研究会学生组成“海丝·寻踪”调查小分队,对12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进行实地调查走访。

  该校的学生社团浙江文学与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9年,主要致力于地方文学的研究和地方文化遗产的调查。自成立以来,该社团每年暑假都会组建小分队开展“宁波市文化遗产”调查,至今已经对宁波市名人故居、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抗战遗址、甬江流域海洋文化遗迹等进行了专题调查,他们的成果会提交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今年,他们通过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调查,发现这些遗迹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处境尴尬 缺乏有效保护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清廷“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建造了英国领事馆,俗称“大英公馆”。

  (已被施封的英国领事馆旧址)

  曾经繁忙的英国领事馆,现已无人问津。旧址门口随意停放着几辆轿车,门上贴着一张今年6月12日某部队施封的封条。透过门缝可见,里面杂物堆积,仅存一幢空置的主楼。楼屋已无人管理,窗户玻璃残缺掉落,围墙外则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附近军事管理处相关人员表示,英国领事馆旧址将封一两年,或许会重新修建。

  处境同样尴尬的还有位于海曙区的宝云寺遗址。宝云寺遗址上已建了镇明中心小学操场,在县学社区内还留有一块石碑。与其说是纪念碑,在居民眼中,它更像是摆放物品的“石桌”。石碑周围杂乱不堪,可以看到随意摆放的公用拖把、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石碑的上方甚至拉起了晾衣绳,零星挂着几个衣架。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到扎心,“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竟沦落至此。

  (缺乏保护的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设在路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由砖瓦构成的塔身已有破损现象。 天封塔内仍有部分游客参观,但塔内涂鸦比较严重。塔内楼梯比较狭小,“小心碰头”这类标志不够明显,很容易碰头。

  

  遗迹“隐居” 旧址无人问津

  句章古城遗址位于江北乍浦乡城山渡,仅有一辆公交车可以直接抵达。遗址旁的道路泥泞不堪,旁边是一间工厂,附近还有少数村民居住。从村民处了解到,句章古城遗址几乎没有人来过,除了前几年有些考古人员来造访过,甚至有些本身就住在附近的村民都不知道这还是一个“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句章古城遗址)

  (句章古城遗址)

  问卷调查发现,对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自认为对它“非常熟悉”的仅有4%,而“不太清楚”或“毫无了解”的多达39%。

  不应遗忘 救救那些遗迹

  宁波先民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迹。但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却缺乏足够的保护。70%的市民认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保护“一般,基本遗迹保留”,而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63%的人认为是“遗迹保护部门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使其不受关注”,51%的人认为是“市民对遗迹保护认识水平不高,导致随意破坏”。

  调查也发现,90%的人表示想了解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64%的人赞成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同样也有64%的人表示会参与到遗迹保护的行动中来。当然,市民对如何保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61%的人认为当下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其次是“市民保护意识不够”。76%的人认为遗迹的保护应在“保护遗迹意识的宣传推广方面”予以改进,同样,71%的人认为加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保护的最佳对策是“构建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传播体系”。

  调查小分队呼吁:“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不能被遗忘,希望每个市民都能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一起寻找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17年7月6日

  链接:http://n.cztv.com/lanmei/zjzs/12591430.html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