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设摊“招生”学生自主选择
宁波城院“双选制”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工作室”成为准就业训练基地
时报讯
导师设摊“招生”,学生自主选择。该学院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潘沁认为,这种“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条件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和培养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所谓“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了一年级重创造能力培养,二年级重分析及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从第三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方向,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组成人员由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决定,每个工作室配备12~16名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最后一学年的教学任务。
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潘沁介绍,该院通过此举,意在进一步加强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标,从而实现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并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准就业”。
艺术学院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后,不仅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改革了人才培养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去一味的闭卷考试,改为充分利用课程论文答辩、课题设计、工艺技能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实际,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师生“双选制”促进教学相长
此次见面会上,艺术学院对14个工作室的导师简介、工作室创新点、毕业创作效果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展示,204名本、专科学生在观看了工作室内容详尽的展板后,直奔自己心仪的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学生可以选报两个志愿,在报名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各个专业方向的导师将以考试来选优。学生则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方向,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学生在工作室创作的作品,一年后将在宁波美术馆举行优秀毕业作品展览。
潘沁院长介绍,“双选”是根据学院专业教学的特点设立的。它打破了以往教师选学生,或学院分学生,“一选定终身”的惯例。通过此次“双选”,老师们开始意识到要增强自己的实力,要走出实验室,多和学生交流。学生的选择空间也更大了,但要想找到满意的导师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双选”一定会促进学院的教风和学风建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培养方向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学院的工作室由宁波设计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级设计师和学院资深教师组成。这些工作室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把专业做得更专、更细、更精,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和市场的拓展。同时,14个工作室配有专业实践的企业,如宁波柏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宁波左右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等,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训练。
潘沁院长认为,通过实战式的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实现学院分方向培养的目标,以满足市场日益细分和专业化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特长。参加此次双向选择见面会的刘小英同学说,学院此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条件安排学习进程,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和培养自身特长,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前一年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王宇捷、丁兴、朱凌峰等几位同学参与设计的“稻香村”、“食品添加剂”、“田园牧歌”等三个作品还入选了去年的中国食品博览会;“王柄根工作室”学生设计的部分家具已经由厂商制作成了成品,相关学生也赢得了一些家私企业递来的橄榄枝。
文章来源:《青年时报》